语文文学常识
编年体史书
中国四大编年体史书:
《春秋》——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整理修订而成,五经之一。
《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时期左丘明著。
《资治通鉴》—— 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善、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司马光主编。
《竹书纪年》—— 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
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编撰。
前四史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
《汉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
《后汉书》—— 第一部专为妇女作传的纪传体史书——范晔。
《三国志》—— 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陈寿。
其余有
《晋书》房玄龄;
《宋书》沈约;
《南宋书》萧子显;
《梁书》姚思廉;
《陈书》姚思廉;
《魏书》魏收;
《北齐书》李百药;
《周书》令狐德棻;
《隋书》魏微;
《南史》李延寿;
《北史》李延寿;
《旧唐书》刘昫;
《新唐书》欧阳修 宋祁;
《旧五代史》薛居正;
《新五代史》欧阳修;
《宋史》脱脱;
《辽史》脱脱;
《金史》脱脱;
《元史》宋濂 王玮;
《明史》张濂玉 万斯同;
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创于中国汉朝东汉时期班固所著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
国别体史书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相传为春秋末鲁国的左丘明所撰。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思想的国别体史书,由汉朝刘向编订。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史书体例
-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郑伯克段于鄢》
文学常识
《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名《春秋左氏传》,为孔子的《春秋》作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最富文采的编年体史书,以描写战争见长。
《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公羊高《公羊传》、谷梁赤《谷梁传》
欲擒故纵
共叔段(攻方):京邑不度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为己邑完聚……将袭郑
庄公(守方):多行不义必自毙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昵,厚将崩帅车二百乘、伐诸鄢
主题
本文通过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斗并取胜,与其母姜氏反目而后和好的过程的生动记叙,展现了郑国王室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勾心斗角以至兵戎相见的情况,揭露了春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残酷性和伦理道德的虚伪
艺术手法
一、详略得当,一处是战前庄公一方讨论如何对付段,两段对话,为了表现其老谋深算、阴险狡诈,同时也交代了段举事的经过;二处是战后掘地见母,表现其虚伪。略写的是姜氏请制、京以及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详略得当:目的是深刻揭示战争的内在原因和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突出了主题。
二、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三、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①“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的乖戾偏狭。
②颍考叔“食舍肉”细节,既写出了他的纯孝,又突出了其聪慧机智。
③“隧而相见”则表现了庄公与统治阶层所宣扬的孝道的虚伪可笑。
四、巧妙的衬托
①用共叔段的贪婪狂妄、愚昧无知来反衬庄公的阴险狠毒。
②以蔡仲、子封等人的多次规劝、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来烘托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之高明,阴险性格。
③以姜氏的昏聩和随心所欲,反衬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
④以颍考叔的纯孝来反衬庄公的不孝和虚伪。
《管晏列传》
文学常识
《管晏列传》选自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二、列传第二。
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李陵事件”下狱,发愤著书。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
《本纪》 —— 除《项羽本纪》,为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
《世家》 —— 主要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 —— 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则是叙述国外和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表》 ——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 —— 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与现状。
后人评价:
《史记》写作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绝唱”在于它实录的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不虚笔;“离骚”司马迁的笔端常饱含着接近于离骚的悲愤之情,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发展都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书知识补充:
《史记》为24史之首。
“史界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史汉:《史记》与《汉书》并成为“史汉”。
班马:其作者司马迁和班固并成为“班马”。
《史记》的艺术成就:
- 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 场面描写生动、悲壮
- 浓郁的抒情性
- “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
《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篇点题,论点)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论据:历史事实;论证:归纳法,对比法)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论据:现实事例;类比、对比)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jī)盗粮”者也。(理论;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结论,呼应开头)
(总-分-总,通篇并列、递进交错运用)
艺术特色
一、善于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也都很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
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
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而言调谐美,而且充满了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于文采。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开启了后世“赋”的先声
《秋水》
文学常识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
庄子,名周,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散文家。他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老庄哲学”。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精神上追求“逍遥自在”。但他又逃避现实,脱离社会,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庄子》,道家经典,庄子及其后学所撰,又称《南华经》。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所传诵。
- 《庄子》一书,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和杂篇是庄子后学所著。
庄子的文章,大量使用寓言故事,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丰富生动,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老子》《周易》合成“三玄”
晋代有郭象注本十卷,清代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和郭庆藩《庄子集释》,今人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证》,可供参考。
主旨
以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为主要表述方式,写了河伯的自以为多和海若的未尝自多,形成鲜明对比。又用海若之口,描绘了海的大和天地的无穷,批判了自以为多的思想。
哲理启示
庄子认为,江河之于四海,四海之于天地,就如同个人之于人类,人类之于万物一样,可以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个人是极其渺小、微不足道的。因此,不能囿于环境和见闻,骄傲自满,妄自尊大,固步自封。这种辩证认识的观点,无疑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 处处对比手法的运用。河伯与海若的对比。
-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
- 强烈的思辩色彩,道理的阐释。
《子产不毁乡校》
文学常识
《左传》:“十三经”之一。
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春秋》《论语》《孟子》《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礼记》《尔雅》。
子产:春秋时政治家、思想家。复姓公孙,名侨。“春秋第一人”
乡校:乡间的学校,同时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主旨
通过子产与然明对待乡校存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映了子产善于听取百姓意见、虚怀若谷的良好品格,这是他能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成为一个成功政治家的原因所在,对我们今天的执政者仍有启发意义。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的运用。(子产与然明对比)。
- 比喻。“犹防川”,“闻而药之也”。
《赵威后问齐使》
文学常识
《赵威后问齐使》出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一部史料汇编性质的史学著作,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编定成书,统一定名为《战国策》,分12国策。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
《战国策》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
刘向、刘歆:汉代文献学家。刘歆的《七略》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已佚,其内容基本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七略》将古代图书分为六类,是目录学的奠基之作,为后来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奠定了基础。
赵威后:赵惠文王之妻。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立,因年幼由威后执政。
本文写她的政治见解,突出了她的民本思想。
主旨
本文记叙的是齐国使者出访赵国时,赵威后与齐使的一段对话。谈话中表现出了赵威后的民本思想以及她对齐国政治现状的批评。这种民本思想显示了赵威后的政治远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难能可贵。
《察传》
文学常识
《察传》选自《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著作。(儒、法、道等,以道家为主体。)
“一字千金”。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经过,《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吕氏春秋》善于运用故事说理,表述形象,行文生动,颇有特色。东汉高诱最早为《吕氏春秋》作注,现在通行的是清代毕沅的校刻本,今人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可供参考。
主旨
本文用了“乐正夔一足”、“丁氏穿井得一人”、“晋师三豕涉河”三个传闻,告诉人们,对于各种传闻,不可不审慎,不可不考察。考察辨析传闻,需“验之以理”“缘物之情及人之情”,就是根据情理考察其是非真假,绝不能人云亦云,盲目信从。
启示
古人无意间传播的荒诞流言,经过调查就可以证实;而现代社会传播的谣言、虚假广告之类,则是故意制造的谎言骗局,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绝对不能盲从,必须认真对待。科学是辨别真伪的主要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学习,掌握科学知识,进行实践,并且转化为认识问题、辨别事物的智慧和能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察分析传闻,就是学习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艺术特色
- 论点集中明确,论据条理生动,说理透彻,逻辑清晰,耐人寻味。
- 对比手法的运用。(闻而审与闻而不审;)
- 用实例反复论证对于传闻必须审慎考察。
《燕昭王求士》
文学常识
《燕昭王求士》选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斗争,反映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文学成就
长于说辞,《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
善于写人,它所写人物涉及面超过先秦任何史籍。唐雎、鲁仲连、冯谖。
善于运用修辞手段和寓言故事,“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悬梁刺股”“鹬蚌相争”。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四大社团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叶圣陶、许地山、冰心。
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
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
语丝社:《语丝》周刊,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
《春之声》王蒙
文学常识:
王蒙,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春之声》是他在艺术上创新的一篇优秀作品。
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
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
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
诗集《旋转的秋千》
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
《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
《围城》钱钟书
文学常识:
钱钟书,字默存,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现代著名学者.作家《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管锥篇》《七缀集》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光的赞歌》艾青
文学常识:
艾青,“归来派诗人”,一生都在赞颂着光。《光的赞歌》正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最为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此诗写于1978年8月至12月间。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诗集《大堰河》
《天狗》郭沫若
文学常识:
《女神》: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诗浪漫主义风格。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收录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创造社,创办《创造季刊》,浪漫主义社团。创作了历史剧《屈原》、《虎符》、《蔡文姬》、《武则天》等,映射现实,批判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天狗》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发表于1920年科学与民主,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胡适
文学常识:
胡适,字适之,文章写于1932年,选自胡适《读书与治学》
《文学的趣味》朱光潜
文学常识:
朱光潜,美学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
《洞庭一角》余秋雨
文学常识: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被“文化散文”的代表,《山居笔记》《戏剧思想史》。
《洞庭一角》是余秋雨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是一篇游记,文章侧重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景物,而不是单纯对景物进行形象的描摹
《雨巷》戴望舒
文学常识:
戴望舒,现代诗人。受法国象征派影响创作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
《雨巷》一诗脍炙人口,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失败了以后》林语堂
文学常识:
林语堂,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林语堂是致力于将传统文化译介到国外去的翻译家。用英文在法国英文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他在心目中欣赏着“闲适”、艺术的生活方式,而现实生活中却不倦地钻研学术、勤奋地著书笔耕。他在生活中的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失败了以后》一文中得到充分体现。
《怀念萧珊》巴金
文学常识: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2003年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称号。
1927年初赴法国,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始用巴金的笔名。
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
- 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 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被鲁迅先生称为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代表作《寒夜》《龙·虎·狗》《爱尔克的灯光》。
1978年”文革”结束后,以与民族共忏悔的彻底求真精神,写下了五部散文集《随想录》,《随想录》被认为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说真话的大书。
《又是一年芳草绿》老舍
文学常识: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老舍是他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开始使用的笔名。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在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辑有《老舍文集》。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未完)《离婚》《鼓书艺人》《二马》《老张的哲学》
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火车集》
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多取材于北京市民生活,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语言风格:
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幽默;深刻含蓄的潜台词;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文学常识:
余光中,1974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著名的散文革新家,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提出以“弹性”“密度”“质料”三要素为标志的现代散文观。台湾“新派散文”代表作家。
右手写诗左手写文章,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梁实秋)
“乡愁”式的中国情结是余诗的一大主题。其散文被称为“诗化了的散文”。其散文以视野开阔,想象丰富,文化意象丰厚、文字考究精致典雅,文化底蕴深厚著称。
台湾“新派散文”代表人物及作品:
余光中《逍遥游》、《登楼赋》;
洛夫《一朵午荷》、《画眉之死》;
林清玄《冷月钟声》、《莲花开落》《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腊月正月》贾平凹
文学常识: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当代最多产、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腊月正月》曾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长篇小说《浮躁》1988年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废都》1997年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秦腔》获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最新作品《古炉》2011年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国外文学史
《西风颂》雪莱
文学常识:
雪莱,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三颂:《云雀颂》、《西风颂》、《自由颂》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文学常识:
(英)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54首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
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莱特》取材于丹麦史,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老人与海》海明威
文学常识:
海明威,美国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个性的杰出作家,“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又名《战地钟声》)
创作风格:洗练含蓄、“电报式”
《论言谈》培根
文学常识:
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主要作品有《随笔集》
《赫克托尔之死》
文学常识:
《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史诗以希腊人和特洛伊人的战争为题材,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西方文学的典范之作,其重要性等同于中国的《诗经》。
《荷马史诗》代表了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诗词
《采薇》
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也称“国风”,多是民歌;雅,分颁《大雅》和《小雅》,多是宫廷宴歌;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诗经》有“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作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的表现手法
-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始创
- 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 结构上重章叠句:每章只换几个字,回旋跌宕
- 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桃夭》先秦·佚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渔父》
文学常识: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楚辞是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楚辞》是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
“辞”即文辞之意。+“楚辞”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多用语气词“兮”;形式灵活
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江花月夜》
文学常识:
张若虚,初唐后期著名诗人,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代表作《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孤篇压全唐”“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蜀道难》
文学常识: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诗风深险怪僻;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浅显易懂,语言直接反映现实与情感。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温庭筠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贺知章誉为“谪仙人”)。
李白诗歌想象丰富奇特,风格豪放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诗“沉郁顿挫”)
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是指《蜀道难》这首诗而言的。
《长恨歌》
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江州司马。世称“白香山”。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著有《白氏长庆集》
《醉花阴》
文学常识: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被誉为“婉约正宗”。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留有作品集《漱玉词》。(“济南二安”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闺情、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李词的主要特点有: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三瘦诗人: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游园》
文学常识:
汤显祖,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成就最高的是传奇。他是我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千秋词匠”,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中国莎翁,东方戏圣。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剧作,各自代表着同一时期东西方戏剧文化的辉煌巅峰,双峰并峙于世界文坛。
“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席方平》
文学常识:
蒲松龄,别号柳泉。《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